新闻动态
"早餐不许吃粥?" 谈营养健康中‘吃什么’与‘怎么吃’
发布时间:2020-05-14 浏览次数:2805 来源:汪之顼 中国营养学会妇幼营养分会主任委员
最近张文宏教授建议“(儿童)早餐不许吃粥”的观点引发热议。建议本身和出发点是好的,尤其难能可贵的是他一再强调,预防传染病以及预防轻症转向重症的各种措施中膳食营养特别重要。
中国营养学会一直致力于营养健康的科普教育,通过发布《中国居民膳食指南》和《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》等指导性建议,利用各种方式向社会传递多样化食物的平衡膳食理念。
5月17-23日举办第六届全民营养周,宣传口号是“合理膳食,免疫基石”,宣教核心针对疫情防控,合理膳食的意义。希望大家能够通过张教授的建议,进一步关注《中国居民膳食指南》,积极参与全民营养周科普宣传和学习,获得到更多营养健康知识,更好的安排全家人的饮食。
核心观点“早餐不能只喝粥”
从专业角度来看,粥能不能喝,早餐可不可以喝粥,是没必要争论的。即使是早餐,光喝粥肯定不是合理的膳食安排,无法获得足够的营养。任何一种食物,一种烹调方式,都不要孤立地看待和分析,更不宜轻易戴上垃圾食品的帽子。
粥这种饮食形式,从食物成分上来讲,以水分为主,能量和营养素密度低,一般情况下单靠喝粥即使喝饱也无法获得足够的能量和营养素。而且生活中大多数粥所用的食材相对单一,提供的营养物质以碳水化合物为主,所含蛋白质质量也相对较低。这是张教授建议的主要意思,其语境是学童早餐时间匆忙,如果只喝点粥肯定不行的。如改为“早餐不能只喝粥”就更严谨了,或者说如时间匆忙、饮食品种受限,建议喝牛奶、不要喝粥。
图片为《首届(2017)妇幼膳食及月子餐设计营养大赛》参赛作品,作者:于仁文
“粥”承载着中国人传统饮食风俗和文化
喝粥除了是营养需求,还有其文化和心理属性。许多中国人是喝粥长大的,对我们而言,粥是一种熟悉、习惯、喜爱和带有感情的食物,不是靠它吃饱,而是靠它吃舒服。
人类对饮食的需要,除了获得营养,更是一种享受的过程,满足心理需求,并由此形成饮食文化、社会风俗,乃至社会伦理规则。
“怎么吃”与“吃什么”不是一回事
这里举个例子,大米蒸为干米饭,吃几口米饭,再喝几口水,与米加水熬煮的米粥,从摄入到体内的食物成份上来说基本没有区别,但对食用者而言有很大差别。再比如,一块牛肉、半瓶水分别吃下,与长时间熬煮的牛肉汤也没有成分上的根本差别,但食用者感受不一样。
饮食感受取决于每个人的从小到大养成的饮食习惯。不同的饮食环境形成了不同的饮食偏好。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在不断的追求能够满足自己饮食感受的食物。
“妈妈”做的最好吃
人们对食物、饮食更喜欢不断的尝试,包括食物品种、烹调方式等变换。烹调的作用、厨师的重要性就在于此。但是这种“喜新”的需求是有范围的,超出范围我们将不再接受。都说自己妈妈做的饭好吃,不是妈妈做的饭食材好、搭配好,也不是因为妈妈厨艺高超,是因为从小吃妈妈做的饭长大,那些饮食味道形成了心理依赖(大脑神经条件反射),我们需要不断的刺激,来满足这种需求。
“吃得舒服”有利于心理、身体健康
对饮食特定风味、温度、质地、口感等所形成的心理需求,决定了我们是不是感觉吃的很舒服。举个例子,中国都比较习惯喝温水(喝开水),西方人一般多直接喝冰水。但是这种习惯在没有温水可喝的时日里,确实会带来困扰。也如同中国南北方交换饮食的情形,南方人觉得面食吃不下,北方人觉得米饭吃不饱。所以在饮食与健康的关系中,吃得舒服是很重要的,对心理健康,再进一步影响全身健康和身体抵抗力。中国妇女月子膳食的各种规矩,也有这方面的影子。
汪之顼团队膳食调查图片
早餐喝牛奶还是喝粥
早餐是喝粥,还是喝牛奶,这里关系到儿童饮食习惯培养的问题。婴幼儿饮食习惯培养很重要,这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。作为一个60后,我个人对于早餐喝牛奶就很不习惯,更愿意喝粥、喝豆浆。但是很多时候在酒店吃早餐,看到很多80、90后早餐喝牛奶很享受的样子。很多80、90后是喝牛奶长大的,对牛奶的喜欢来自从儿童时期就开始的饮食影响。所以这里也给很多儿童家长说几句,粥是中华饮食的一个经典品种,自然不必排斥。但是让孩子每天喝一些牛奶、吃一些乳制品,不仅仅是眼前营养膳食的需要,也会培养出对乳制品比较容易接受的饮食习惯。
食物与膳食在提供营养物质(吃什么)之外还承载极为丰厚的其他内涵(怎么吃),包括心理需求,以及在特定人群地区长期形成的饮食文化、社会风俗,乃至社会伦理规则。